01留守兒童的數據
根據權威調查,中國農村“留守兒童”數量超過了6100萬人(相當于英國人口的總和)。57.2%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外出,42.8%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出。留守兒童中的79.7%由爺爺、奶奶或外公、外婆撫養,13%的孩子被托付給親戚、朋友,7.3%為不確定或無人監護。
留守兒童是一個群體,是一個集合名詞。在這個群體之中比較明顯的有兩類人。第一類孩子與大多數孩子無異,甚至在思想上要高于一般孩子,他們樂觀堅強,懂事坦蕩。知道關心家人,關愛他人。生活雖苦,但他們苦中作樂,堅強與勇敢讓他們永遠保持著微笑,這些孩子也是留守兒童,但常常被我們忽視。
第二類就是心理自我疏導不夠的孩子,正像我們了解的那樣,性格內向,不善言談。但本質上他們也是向往童年肆意,天真爛漫的,只不過沒有遇到真正懂他們的人罷了。
然而新留守兒童,并不是農村問題,城市隨著離婚率增高,單親家庭也逐漸增多。
每年過節,都是親子團聚的時刻,節后又是很多人因為各種原因,父母和孩子分開的場景,也是各種心理問題的形成根源。
02社會大環境下的兒童心理缺陷?
1、孤獨感
父母離異之后,孩子首先明顯感受到寂寞孤獨,單親家庭的父母照顧孩子的一方,因為生活的壓力,在經濟上明顯沒有兩個人在一起照顧孩子那么有精力和經濟能力了,勢必比正常家庭少了一份交心的機會和耐心的時間,使得孩子產生自己有被父母遺棄的感覺。
2、自閉心理
離異家庭的孩子,父母雙方劍拔弩張,帶著情緒傳遞給孩子不好的語言,讓孩子小心翼翼地與父母相處,父母也喜歡從孩子口中打聽對方的語言,也會給孩子很大的壓力。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孩子,有一種投靠一方,而背叛另一方的感覺。時間長了,孩子容易產生自卑敏感的心理。
與同學交往也容易出現自卑心理,覺得低人一頭,不愿與同伴交流,封閉自我。
3、 逆反心理
自卑的心理長期發酵之后,對外界的評價更多的敏感抵觸。
比如一說到我爸爸是誰誰的話題時,容易產生自卑,當被問及同樣的問題時,逆反心理產生,嚴重時會肢體攻擊。從仇視父母到仇視社會,最容易形成反社會心理。
4、不安全感
有些孩子認知不全,會誤認為父母離婚的原因是因為自己。比如,母親會說自己沒去上班,從而被父親嫌棄從而導致離婚,而沒去上班的原因是因為要照顧孩子。
孩子產生深深的自責感,最終會產生對自我的否定,隨后是不安全感。
03犯罪心理學看缺愛孩子
有個殺人兇手,在警察去拘捕他的時候,準備掏槍殺警察。這時,他的母親走出來,問他:“兒子,你在干啥呢?”
兇手答道:“沒啥,警察讓我去辦個戶口”。于是掏出了戶口本,放下了手槍,乖乖跟警察走了。
在路上,兇手對警察說:“你們應該感謝我的母親,不然你們剛才就沒命了”。警察問:“為什么你剛才沒動手”?兇手答:“因為我不想當我母親面殺人”。
為什么很多窮兇極惡的歹徒,在面對親人時,卻是一副慈善面目?
因為父母和他們曾建立起的情感聯系。
生命的最初,總是以乞求的形式獲得幫助,需要依賴他人來滿足需求。而這種幫助就成了一種“恩情”,建立了情感聯系,從而建立了“依戀關系”。
而生命初期的撫養關鍵,就是這種情感依戀關系的建立。這種依戀關系,是父母撫養孩子的心理資本。
讓孩子的漫長的生命中,無限地愛戴和尊重父母,在心里始終留給他們方寸之地。
在《我的前半生》里講到,溥儀在年幼的時候,因為長期活在一種所有人順從他的環境里,養成了虐待別人的惡習,常常各種耍弄太監。他的老師跟他講仁道之術,但對他沒用,他唯一信服的人卻是她的乳母。因為在生命的早期,乳母和他建立了情感聯系,擁有了撫養他的心理資本。
04色彩識人心理學解釋
童年和父母關系不好,容易造成紅色、橙色性格問題。
在色彩識人心理學中,紅色被稱為力量之門,是0到6歲與父親的關系。
負向表達:貪婪、冷淡、懶惰、掠奪、暴力、憂郁、無力、囤積、占有、放任、物質化、不負責任。
在色彩識人心理學中,橙色被稱為情緣之門,是7到12歲與母親的關系。
負面表達:驚嚇、受虐、極端、煩躁、忙碌、變態、支配、爭斗、性偏差。
心靈層面:區分依賴與愛、恐懼的源頭、混亂的性、情緒的開關。